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能数码 > 正文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学家

智能数码
日期·2024-10-10 09:06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学家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小孩子受家庭、学校、的影响,可能也会有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小孩有心理问题怎么判断呢,下面我分享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的方法。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1

人的心理是大脑内部的活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确实给人们了解人的心理状况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困难很大,并不等于没有办法。

心理学家指出,对人的心理的了解甚至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进行。因为,人的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动与之相对应。透过人的行为这个窗口,就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情况。

因此,可以从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情况,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的程度。

在心理学上,把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称做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往往以问题行为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情况。当然,这要求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才行。但是,在家庭条件下,家长们也可以根据下面一些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

1、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在某一年龄阶段常见的、而且属于正常的行为,如果到了另一年龄阶段依旧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问题了。

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爱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如果到了6、7岁,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那就是问题行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学前儿童都比较怕动物和陌生人,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还害怕动物(包括一些惹人喜爱的小白兔、小猫等)和陌生人,则是情绪障碍的表现。

2、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

孩子偶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能算是心理有问题。如果孩子的某种问题行为经常出现,家长就要重视,并考虑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向专业人员咨询。例如,大部分儿童都有一两种害怕的东西,如黑暗、巨大声响等,这种惧怕不需要特殊帮助,随着孩子的长大就会自行消失。但是,一个儿童若是有多种惧怕,十分胆怯,甚至不能独自接触,这种表现就不正常了。又如,小学阶段的儿童每月可能发一次或几次脾气,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发脾气,那就应该查查原因,并及时给以帮助和教育。

3、问题行为表现的严重性

每个孩子几乎都有一些偏离正常行为的现象,问题轻微的,不能说明孩子的心理有问题,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

比如,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家长的百般爱护,对于上幼儿园,一般的孩子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困难。多数孩子经过父母或老师的诱导和帮助,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但是,也有少数儿童害怕上幼儿园达到了的程度,一说起上幼儿园,他们的脸部表情呆板或惊恐,出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出汗、面色苍白、呕吐、腹泻等各种躯体症状。这种行为就属于异常,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程度,即患有“症”。

4、问题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一些情况下,儿童的行为看上去是异常的,但仔细观察分析,它却是对不正常环境的正常行为反应。

例如,儿童的对抗行为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唠叨不休,处处限制孩子行动的缘故。儿童的攻击行为,如喜欢骂人、打架,可能是模仿家长经常与人吵架或经常打骂孩子的后果。也有青少年有偷窃和逃学的不端行为,这与家庭不和、父母对孩子的冷淡或教师的态度有一定关系,因为这些孩子可以从“伙伴”那里得到家庭或老师不能给予的感情与温暖。

孩子的这类行为不说明孩子的心理发育有什么障碍,而反映了畸形环境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改变这类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是改变环境和教育方式。

所以,判别儿童心理是否健康,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鉴定。切忌孤立地看到某种行为就随便下结论,说这个孩子心理健康、那个孩子心理不健康,以防错误的看法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心理负担,把本来健康的心理搞得反而不健康。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2

1、首先可以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特征。孩子如果有心理障碍,会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喜欢与他人沟通,合作精神比较。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东西所吸引。

2、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可能会经常性的咬指甲,并且在睡觉的时候会有睡眠不安和抽动的情况。部分孩子还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通常三岁以后的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种习惯了,如这种习惯还没有消失的话,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3、小孩子心理有问题,要到正规的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查明具体的原因,听从医生指导,积极的配合治疗。在日常的生活里要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一起玩游戏,家人也要多陪伴孩子,这样可以防止孩子的心理问题加重。

4、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比如沉迷游戏,不愿意上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如果督促会抗拒;情绪波动比较大,考不好的时候会暴躁或者行为出格。

5、焦虑,不自信。害怕考试,害怕和陌生人接触;敏感,怕被嘲笑,一点小事都会担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没有原因的哭泣,整日郁郁寡欢,笑容少或没有笑容。

6、、失,:一般来说这种表现就比较严重了,会因为过度紧张的情绪而抱头乱窜躲进角落,会在某些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上装病,或者慢慢形成条件反射变成真的不舒服,还会经常失眠,夜里突然惊醒、尖叫,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7、攻击性强,打架,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就摔东西,不相信别人的善意等等。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能力测验有哪些常用方法,分别适应何年龄阶段?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能力测验常用方法和适应年龄为:

(1)筛查方法适用年龄

丹佛发育筛查法(DDST):适用于6岁以下,实际应用时对<4.5岁的儿童较为适用。

绘人测试适用于5~9.5岁儿童。

图片词汇测试(PPVT):适用于4~9岁儿童。

(2)诊断测验

Gesell发育量表:适用于4周~3岁婴幼儿。

Bayley婴儿发育量表:适用于2~30个月婴幼儿。

Standford—Binet智能量表:适用于2~18岁儿童。

Wechsler学前及初小儿童智能量表(WISC-R)适用于4~6.5岁儿童。

Wechsler儿童智能量表修订版(WISC-R):适用于6~16岁儿童。

(3)适应测试

婴儿-初中学生生活能力量表:适用于6月~15岁儿童。

幼儿自闭症心理测试题目及分析

幼儿自闭症心理测试题目及分析

婴幼儿自闭症心理测试题目版本一:

下列十四项儿童行为,请根据您的孩子近一个月的情况,在题目右边的空格打钩,请不要漏掉任何一题。

空格处请填写“经常”、“偶尔”、“从不”进行选择。

1、不易与别人混在一起。——————

2、听而不闻,好象是聋子。——————

3、强烈反抗学习,如抵抗模仿,说话或动作。——————

4、不顾危险。——————

5、不能适应日常习惯变化。————

6、以手势表达需要。——————

7、莫名其妙的笑。——————

8、不喜欢被别人拥抱。——————

9、活动量过高。——————

10、躲避目光接触。——————

11、过度目光接触。——————

12、喜欢旋转的东西。——————

13、反复怪异的动作或玩。——————

14、对周围漠不关心。——————

注:“从不”——注:“从不”——指此行为从未有过。

“偶尔”——此行为有时出现,但频率不高(每周几次)。

“经常”——此行为几乎每天出现,引人注目。

儿童自闭症测试量表》》用表说明:

(1)用自闭症儿童的筛查。

(2)由14项组成,行为出现频率分“从不”、“偶尔”和“经常”。分别评分为“0”、“1”、“2”分。

(3)累分≥14分且“从不”≦3项,“经常”≥6项者,可能为自闭症,分数越高,可能性越大。

(4)该表灵敏度高,但特异度不高(即易发现,但又不准确)。

婴幼儿自闭症心理测试题目版本二:

1、没有眼神接触/很少眼神接触。

2、不适当地大笑或傻笑。

3、对于别人的脸部表情、情绪或肢体语言无法了解。

4、无法调适声量迎合不同的社交场合(例如声量太大)。

5、不喜欢/抗拒改变日常生活规律。

6、游戏方式缺乏创意,也缺乏角色扮演的能力。

7、怪异行为/让旁人觉得古怪的行为(例如:无故在课堂上拍掌)。

8、满不在乎的态度(例如不理睬来访的客人)。

9、只在大人坚持和相助的情况下才参与接待来访的客人。

10、兴趣范围狭隘,对某样东西/事物着迷。

11、对同样的课题滔滔不绝。

12、没有与他人分享他的兴趣爱好。

13、像鹦鹉般地模仿他人说话。

14、呆板而重复地模仿电视、录像里的.行为举动和讲话方式。

15、自始自终和别人说话,不顾他人是否有兴趣听或者有回应。

16、不能自然与适应地和其他孩子玩乐。

17、可以很快和很好地做一些事情,但却不能胜任需要应用一些知识的工作。

18、喜欢旋转东西和喜欢自身旋转或注视会旋转的东西。

19、喜欢独自玩很长时间的积木或画画。

若超过10个以上的“经常有”,建议去看相关的专家。

婴幼儿自闭症心理测试题目版本三:

自闭症心理测试题目测试

1、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和交往感到困难。

A、是B、否

2、对声音和语言感到迟钝。

A、是B、否

3、厌恶学习。

A、是B、否

4、对各种危险,如玩火、登高、在街上乱跑缺乏应有的认识。

A、是B、否

5、已经养成的习惯就坚决不改变。

A、是B、否

6、不爱说话,有时宁愿有手势表示意愿也不用语言表达。

A、是B、否

7、常常无缘无帮地微笑。

A、是B、否

8、不是像一般的幼儿那样弓着身子睡觉,而是僵硬地伸直腿脚睡。

A、是B、否

9、精力异常充沛,有时可半夜醒来,一直玩到早晨,次日仍不疲倦。

A、是B、否

10、不愿和任何人的目光接触。

A、是B、否

11、对某件事物可能产生特殊的爱好和依恋,抓住不放。

A、是B、否

12、喜欢旋转圆形物体,而且可以长时间作出同样动作。

A、是B、否

13、重复、持续地玩一些单调的游戏,如撕纸、摇铁筒中的石块等。

A、是B、否

14、怪僻孤独,不爱合群。

A、是B、否结果解释:

1014“是”您的孩子有较严重的孤独症倾向,要到有关机构进行心理咨询。

59“是”您的孩子有较明显的孤独症倾向,需要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和矫正。

04“是”您的孩子正常,基本无孤独症倾向。

总结:自闭症孤独症家庭需要帮助和支持。对父母来说,孩子即使是“高功能”自闭症孤独症但孩子的康复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是“低功能”自闭症孤独症则有可能使整个家庭陷入危机。这些家庭可能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朋友、亲戚以及相关服务提供者=不带评判眼光的所有可能的协助。

;

儿童行为测试应注意哪些?

儿童心理测试是专门针对儿童心理问题而开展的心理测试。

一般来说儿童具有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是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恐惧症、儿童期焦虑、儿童期抑郁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儿童行为检查等方面。儿童心理测试一般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自然环境中的儿童心理测试实际更多的是行为观察;

儿童心理测试方法

儿童心理测试方法大全

用于儿童心理测验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儿童的状况选用相应的不同测验。先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测验。

一、一般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及量表初由法国人比奈和西蒙提出的,后人又编制了许多量表。由于编制智力量表的工作量非常大,许多都引进一些比较好的量表加以修订。我国也主要运用修订的量表,同时也编制自己的量表。常用的儿童智力量表有以下几种。

(一)《比奈测验》,是1924年和1936年陆志韦等修订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的基础上,由吴天持再修订,于1982年正式出版的智力测验量表,适用范围是2~18岁。

(二)修订的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是通用自的量表之一。学前和小学量表适用于4.5岁-6.5岁,儿童量表适用于6~16岁。

(三)瑞文推理能力测验,是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适用年龄范围非常广泛,6岁以上任何年龄都可使用。后来又编制了瑞文彩色推理能力测验,适用于5~11岁儿童和心理有障碍的。

(四)修订的《丹佛小儿智能筛选测验》,可以初步区分儿童智力是否正常。

(五)修订的《格塞尔发展程序量表》,是对4个星期至6岁婴幼儿神经心理发展的评定量表。

(六)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4岁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和《五十项儿童智能筛查量表》,测验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且作方法简单。

二、感知一运动测验

主要测定儿童感知觉和(或)运动能力,包括两者的协调能力。这方面的测验内容很多,包括本德-格式塔测验,贝瑞视——运动测验,轨迹测验,形板测验及钉板测验等。

三、注意测验

包括划字测验,编码测验等,主要考察注意力及工作耐力的情况。

四、记忆测验

包括文字记忆及图形记忆,近记忆及远记忆等,可采用韦克斯勒记忆量表,本德视觉保持测验等。

五、语言测验

扩展阅读

心理测验是什么

“心理”对常人来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它是指人的内心活动,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注意、情感、智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一般人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难以捉摸的。其实,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活动一样,是可以测量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许多测量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叫心理测验。

提起心理测验,很多人认为很神秘。其实,心理测验只是借助一些设计好的表格(专业的称呼叫量表或问卷),或一些道具(如韦氏儿童智力测试工具包等),对测试者进行调查或测试,收集、记录各种心理活动现象,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用于评定被测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说得简单一点,心理测验也就是把人的心理活动进行量化处理后得出某些数据,来判断测试者的'心理问题。儿童心理测验是一门科学。

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研究和临床咨询中,心理测验的应用已相当广泛,目前主要用于分析和评估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各种心理问题的筛查,也是儿童心理疾病诊断时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儿童的许多心理行为发育问题,一般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客观数据,如智商、发育商、多动指数等等。

心理医生在收集儿童的信息时,除了倾听家长对儿童行为的描述外,通常还需借助一些心理测验的方法,更加客观地分析儿童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并对相应的心理问题做出筛查或诊断。如对一个智能发育落后的孩子,在下诊断之前,医生必须做智商和适应能力的测量。如怀疑一个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可以做多动症量表测量。因此,可以说心理测验是临床心理医生不可缺少的工具。

儿童心理测验有哪些内容

根据测量目的的不同,儿童心理测验大致可分为七大类:

一、发育商测量(dq)主要用于评价6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水平。

二、智力测量(iq)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或青少年的智能水平评估。

三、适应行为评定评定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水平。

四、个性测量包括气质测量、人格测量等。在中应用也较多,如现在有的单位在员工时,要对应聘者先做个性测量,因为不同个性的人适合做不同的工作。

五、成绩测量用于测量各方面学习成就程度的异。

六、筛查测量用于筛查儿童是否具备接受某一特殊学习、训练或治疗的前提条件,根据某一特定的临界标准,进行筛选或淘汰。

七、疾病评定量表用于不同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诊断或程度的评估,如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症评定量表等。

就心理测验的数目而言,在我国已经过标准化的测验达200余种,其中可用于儿童的也有数十种之多。 ;

儿童心理评估包括哪些

儿童心理评估包括与父母、儿童、教师进行会谈、又要儿童的父母和教师完成系列的儿童行为问卷、还要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注意力测验及神经心理功能测验。

来访者的问题与年龄不同,评估者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也应不同。就来访者的年龄来讲,评估一般是实施会谈和测验,而儿童的评估则往往涉及从密切相关的人(如父母、教师)那里获得有关儿童行为的信息。例如,要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进行评估,既要与父母、儿童、教师进行会谈;

又要儿童的父母和教师完成系列的儿童行为问卷,还要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注意力测验及神经心理功能测验。此外,方法的选择还会受到心理学家的理论取向,以及心理障碍分类方法的影响。

详细解读

在心理评估中,临床心理学家需要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系统搜集来访者个人各方面的信息,这些方法包括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临床会谈、行为观察以及心理测验等方法。评估顺序通常是通过会谈获得来访者者信息, 并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心理测验或心理症状量表的评定,在会谈与测验过程中评估人员还应注意观察来访者的行为表现,并将观察结果与会谈、心理测验结果共同分析,以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儿童心理评估注意力不集中。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譬如上课、做作业时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比较,不听老师的指挥。解决方法: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让他们多做旋转性的运动。很多这类孩子坐过山车、海盗船之类的旋转性运动都没太大感觉,从来都转不晕,这是因为他注意力不集中,先天平衡功能迟钝,处于那么晕的环境中也不知道,所以经常上课的时候像无头苍蝇,老师都拍桌子了他也不知道。所以这样的孩子就要让他多做旋转运动,转晕了,脑袋就开窍了孩子可能是心理有一点问题,但现在仅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诊断为心理疾病,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每次考试前紧张还总是上厕所呢作为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对儿童开展诊治时,我们每天都能意识到儿童期本身就要使用不同的诊断,而且这些诊断比起要复杂得多。问题儿童共有的症状在所有的诊断类别中都能看到,因此,需要运用你所有的评估技术和适当的治疗才能很好地进行治疗:这个孩子属于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征兆吗?是双相情感障碍吗?是ODD(对立违抗性障碍)吗?应该使用DSM-iv的诊断标准给予他诊断吗?这些症状是由于婚姻冲突或不良的教养方式引起的吗?对于任何个案的诊断都要非常小心谨慎,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全面,要从生理的(如脑电与头颅MRI影像)来发现是否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如收集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的详细信息)以及心理的(运用计算机心理测评和智力测评)各个方面的评估。在生物--心理--医学方法丰富了我们对儿童期和障碍的评估方法的时候,我们不能低估对家庭问题评估的重要性。要重视一下几个方面:(1)儿童与家庭障碍是相互联系的系统与亚系统作用的结果;(2)在评估某个变量的影响时,需要考虑整个家庭的情况;(3)相似的行为可能是由不同的诱发因素导致的;(4)干预可能带来多种结果,包括家庭系统中人际关系的重新适应;(5)家庭系统与亚系统的动力会随时间而经常发生变化。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它们受到婚姻和家庭特征的很大影响。例如:婚姻冲突,父母的心理病理学问题,家庭成员的认知缺陷,经济地位低下,不良的亲自关系,缺乏支持以及社交孤独都是影响儿童心理障碍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变量。对于儿童个体的评估与诊断同样非常重要。治疗师要熟悉使用儿童行为量表,和韦氏智力测验,画人测验等心理评估工具。正确而是当地使用这些工具。

主要是智能。1.大运动;主要是指头颈部、驱干和四肢做幅度比较大的动作。2.精细动作;是指手和眼睛配合的动作,比如:堆积木、折纸、用筷子、画人像等。3.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儿童对外界的的分析和综合能力。4.语言能力;是指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5.社交能力;是指儿童对现实文化的个人反映,有一定的发展程序。

应怎么测试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判断儿童心理健康与否,首先看他在父母亲人面前,是否阳光幸福,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特别乖,从不违背家长的意愿,就要考虑家长是不是太严厉了,孩子习惯压抑自己的想法,会导致孩子变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讨好型人格。

很多疑问会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不断被提出以及印证。关于对自己的评价、关于自己的价值问题,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会从自身的人际关系、学习能力以及别人的评价(尤其是身边权威者的评价,如:老师、父母等)来去衡量自己。

看行为

儿童心理测试之成瘾问题

两个多月前,看到中科院心理所多模态感知计算实验室的一则被试招募广告,是“阳光伴我行”项目的心理 健康 测评,施测内容大致是填问卷、完成电脑上的任务,关键是有120元的被试费,于是我说服闺女一起去挣了120元的零花钱,测试结束,当场结算。

历时两个多月,测评报告出来了,涉及情绪问题、成瘾行为、攻击行为、ADHD四个方面的内容。看完挺有收获,整理一下发给大家看看,估计大家看了会跟我一样有收获。

内容比较多,会按测试涉及的四个方面分别发出来,本次是成瘾行为,以下是正文。

2 成瘾行为

2.1 定义

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成瘾行为,本研究报告主要关注在网络成瘾行为上。美国心理学家Goldberg于1996年首先提出网络成瘾(Intemet Addition Disorder, IAD)障碍的概念,指的是在没有成瘾物质的条件下,人的上网行为冲动失去控制,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对日常生活带来了影响。网络成瘾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网络 游戏 成瘾,手机成瘾等。

2.2 流行病学

国外青少年及大学生网络的成瘾发生率为1% 15%,日本较高为15%;的发生率为5.7% 17.49%。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2.3 影响因素

2.3.1 家庭因素

(1)家庭生活

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心智尚未成熟,若缺乏必要的父母监控和足够的温暖支持,他们就可能出现过度的网络使用。

(2)亲子关系

研究发现良好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质量是青少年网络 游戏 成瘾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而消极的亲子关系可能促使青少年到网络世界中寻求心灵慰藉,就成了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

(3)父母冲突

父母婚姻冲突是青少年网络 游戏 成瘾的显著风险因素。即父母冲突更多的家庭会更高概率检出孩子有网络 游戏 成瘾风险行为。

2.3.2 环境因素

(1)师生与同伴关系

研究发现,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都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网络 游戏 成瘾。而同伴侵害、结交越轨同伴是青少年网络 游戏 成瘾的重要风险因素。另外,有网络 游戏 成瘾同伴也会显著增加初中生自己的网络成瘾倾向。

(2)学校因素

有研究表明,学生与学校的联结程度(指学生在学校感知到被关怀的程度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偏低时,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越高。积极的校园氛围对初中生网络成瘾和网络 游戏 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学生感知到的校园氛围越积极,越少表现出网络成瘾。

2.3.3 个体因素

(1)冲动性

研究者们一致发现,在个人因素方面,冲动是青少年网络 游戏 成瘾的强劲的预测因素。基于中学生样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的行动冲动性和无冲动性显著高于非成瘾青少年。

(2)心理需求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有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例如自主性,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等,青少年就可能发生“病理性补偿”过程,青少年便有可能通过诸如上网打 游戏 这种容易产生成就感的方式进行补偿。

(3)其他 情感 因素

有研究表明,孤独感、抑郁情绪、自卑感等特质对网络成瘾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具有这些特质的青少年社交活动相对缺乏,更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支持。

2.4 测评工具介绍

2.4.1 网络 游戏 障碍量表( IGD-20 Test )

网络 游戏 障碍量表(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Test, IGD-20 Test)是由Pontes等人于2014年根据DSM-V的诊断标准制定而成,包含6个部分,分别是凸显性(Salience),情绪调节(Mood Modification),耐受(Tolerance),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矛盾性(Conflict),复发性(Relapse)。该量表共20题,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方法来评估症状发生的频率(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我国学者Anise M. S. Wu学者及其团队在2016-2019年引进、翻译并验证了该量表在中学生群体和大学生群体的适用性。该量表得分范围是20-100分,得分越高,网络 游戏 成瘾倾向更明显。

2.4.2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MPAI )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是学者梁永炽编制的,共有17个条目,采用1分(从不)到5分(总是)5点计分,得分高者表示手机成瘾倾向明显,被试在17个条目中有8个为肯定回答即判定为手机成瘾。该量表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4个因子,该量表已在国内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群体中使用过,验证了其适用性。该量表得分范围是17-85分,得分越高,手机成瘾倾向更明显。

2.4.3 行为抑制 / 激活系统量表( BIS/BAS )

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Behioral Inhibition / Activation System Scale, BIS/BAS)是Carver等人于1994年根据Gray的理论编制,量表有20个项目,后依据学者修订,删去2个项目后剩18个项目。量表分为行为抑制系统(BIS)和行为激活系统(BAS),行为激活系统包括奖赏反应(Reward Responsiveness)、驱力(Drive)和愉悦追求(Fun Seeking)3个维度。行为抑制测量惩罚敏感性,行为激活测量奖励敏感性。采用李克特4级评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该量表得分是看不同维度,以维度分说明个体的激活或抑制行为的动力来源高低。行为激活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容易受到奖赏等积极的影响而激活趋利行为;行为抑制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容易受到惩罚等消极的影响而抑制趋害行为。

2.4.4 性格强度量表( CSI )——自律分量表

性格强度量表(Character Strength Inventory, CSI)是Thomas A. Wright学者在2017年依据其在工业组织的研究经验研发的一系列人格相关量表,其中自律分量表用于衡量个体的工作自律程度。本研究用此量表衡量儿童青少年在自主行为上的自律性。该量表有8道题,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从1-“极不同意”到7-“极同意”。该量表得分范围为8-56分,分数越高说明个体自律性越高。

2.5 测评工具得分总结

测评结果我就不发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给我,咱们单独交流。

2.6 干预建议

2.6.1 家庭生活

(1)亲子关系与沟通

有研究发现亲子依恋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很好的保护因素,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其他风险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首先在沟通上,父母应该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的方法,多积极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加强与孩子的 情感 交流,真正地接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体会到父母和家庭给自己的 情感 支持。其次,在网络使用行为上,父母应调整自己对孩子网络行为的过多的负面看法和,不要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应多看到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避免将事件和观点的冲突演变成亲子关系的冲突。第三,父母也应该主动向孩子讨教,丰富自己互联网方面的知识。避免因为不了解互联网而一味地加强对孩子上网活动的严格监督和控制,这样只会更加激化亲子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加深孩子与父母之间 情感 隔阂,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互联网更大程度的依赖。父母可以适当地增补互联网方面的知识,与孩子探讨互联网上的活动,可以营造更畅通的沟通环境,获得孩子的尊敬与亲近。

(2)满足心理需求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这是促使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网络成瘾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让孩子上网,并没有想用什么样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上网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埋下冲突的种子,破坏亲子关系,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比如父母往往对孩子进行责骂,甚至打孩子从而更易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地沉迷于网络 游戏 ,进一步让孩子倾向于逃入虚拟世界来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冲突。

(3)父母卷入

在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中,父母应该注意自己适当的卷入程度。一方面,父母不能忽视不管,纵容青少年在尚且缺乏自制力的时候沉溺于网络;另一方面,父母也应注意不能过度管理,青少年期的孩子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孩子自身的情况和意愿出发,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更多的自主空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父母关系

家庭生活中父母冲突会破坏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破坏家庭氛围,从而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寻找父母都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父母冲突在所难免,在父母有冲突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这样可以降低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而父母冲突一旦被孩子知觉,父母应孩子对冲突原因进行合理归因,以免孩子把冲突原因归于自己而产生威胁感,或产生自责感。第三,孩子经历父母冲突之后,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情绪抚慰,甚至向孩子道歉。这有助于降低孩子的情绪不安感,以免造成情绪失调,从而转向网络世界避开现实生活。

2.6.2 环境生活

(1)同伴关系

有研究表明,同伴侵害以及结交不良行为同伴都是网络成瘾行为的风险因素。因此,学校、教师应给予具有这些特征的青少年足够关注,特别是遭受同伴侵害风险的青少年。青少年自己一方面要知道在遇到同伴侵害时及时向父母,老师等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应学会辨别好与不好的同伴关系,主动远离不良行为的同伴,多与良好行为的同伴交往。

(2)学校心理 健康 教育

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对应的心理 健康 教育和活动。比如可以开设面向网络依赖群体的团体辅导,开展网络成瘾行为相关的讲座等。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转移其注意力,扩大学生的社交,满足青少年的多方面需求。

良好的校园氛围也关系到学生 健康 积极的成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也需对学生应当多些关心,多些交流多些信任,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抑制其网络 游戏 成瘾倾向,与此同时,不良的校园氛围会降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会使得这些学生转向网络 游戏 世界寻求自我效能感。

另外,心理弹性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能够反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会体验到很多的消极情绪和压力,家长和学校应该重视加强青少年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教育,教会他们积极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事件,增强其心理弹性,减少他们通过沉溺网络来逃避现实压力的机会,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

2.6.3 个人生活

青少年应该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更加积极地参加 活动,以降低孤独感体验,增加其 归属感及自我认同感的亲 性,使自己更愿意与他人沟通相处,乐观积极,对人际交往有更大信心,而不是在网络世界里寻求虚拟关系。

青少年自己也应尽量有限度地控制网络使用时间和频率,自身应意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从自身的角度思考,以提高缓解抑郁、网络成瘾的主动性,也更能保证 其他干预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了解个人喜好及自己的优缺点,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抑制不理智的冲动,合理地掌控自我、悦纳自我。

另外,关注即时满足的青少年更容易卷入网络依赖行为,因为即时满足的个体比关注未来的个体更容易通过发泄与幻想的应对方式指向网络依赖;因此,青少年可以练习延迟满足,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同时训练自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

声明:以上测评内容,版权归属中科院心理所多模态感知计算实验室。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就关注、点赞、转发吧——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k19126499204@163.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