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能数码 > 正文

瑞士全民发工资 瑞士为什么这么有钱

智能数码
日期·2024-10-10 09:01

全民发工资的评价

“全民发工资”的“瑞士梦”,不但让人联想到庄子的“无何有之乡”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到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所描述的“乌托邦”与中国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当然还有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我们所勾画的“自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蓝图。

瑞士全民发工资 瑞士为什么这么有钱瑞士全民发工资 瑞士为什么这么有钱


而且,1930年代的大萧条,已经让许多国家逐步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与北欧、西欧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从提供现金福利(养老金、失业补助)扩大到其他方面(卫生保障、婴幼儿保障、福利金)等。

瑞士人的“全民发工资”梦想,只是把北欧人、加拿大人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让普通人不但可以享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还可以有些零用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养老金与失业保险都有时间上的限制,而福利金、医疗保险等等福利则数额有限,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足以保证很体面的生活。但瑞士的“全民发工资”动议就不同,这每人每月2500法郎其实已经可以提供很好的保障,一个四口之家甚至可以每个月拿到1万瑞士法郎,一年收入已经超过十万法郎(约合80万元人民币),已经属于中产阶级了。

自然,瑞士只有将近800万人口,就算给“全民发工资”,每年支出2700亿法郎,约合1.6万亿人民币,这对于国内生产毛额达到6320亿美元、人均GDP近8万美元的瑞士人来说,或许算不上是一件难事。但难能可贵的是,瑞士人一边张罗着给普通老百姓发“工资”,一边却给企业高管工资设定了上限,并禁止对高管发放巨额的退职津贴,这样对高收入者严厉、对低收入者宽厚,这一松一紧,才是“瑞士梦”的最大看点之所在。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一时半时还没法走上这条“全民发工资”的康庄大道,但中国至少可以向瑞士人学习,把限制强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得更到位。

请问瑞士全职工作的平均工资是?

如果你知道瑞士没有在全国范围实施强制的最低工资标准,你可能会感到惊讶。2014年,瑞士选民否决了一项引入世界最高最低工资的措施——每小时22瑞士法郎,或每月4000瑞士法郎。超过75%的选民反对这项立法,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这个国家的一个热门话题。

全民发工资的实现可能

瑞士拟开全民发工资先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瑞士人均财富也居世界前列。依国际汇率计算,瑞士为世界第19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36大经济体;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

“不差钱”只是瑞士有可能实行这一提案的前提之一,这一提案能够被提出,依据的是瑞士的政治制度。瑞士实行“公民表决”和“公民倡议”形式的直接民主。公民对重大国事与地方事宜拥有表决、创制与复决权,可以集体请愿,也可以以投票抵制政府的一些政策。公众可以提出公共政策乃至修改宪法的提案,在得到10万人的签名支持后,便可以公投,只要大部分公民和地方政府赞成,便可成为法律。在这个规定下,瑞士公民可以参与修改国家经济政策、外交政策甚至宪法。也正是基于此,施密特认为瑞士可能是世界上实施全民发工资制度的最佳地点。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2013年瑞士举行一次全民公投来决定是否给每个瑞士公民没人每月发2500法郎白给,各种讨论在瑞士发起,讨论的焦点不是公家弄否给的起钱,而是这样做会不会降低年轻人的工作,学习积极性。瑞士是进入共产主义了吗?不确定,但是我们的确处在一个空前的物质极大丰富时代。 这样的时代很多物质短缺时代的运行规则,并不适合这个富足的时代。

- 这个时代的贫富差距并不没有减少,反而因为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更自由的经济体质加大了。但同时,根据《巨富》中的研究,现在的富人比穷人累得多,他们工作时间稍长,压力很大,而且极不稳定。有的富豪认为自己必须每天凌晨两点半起床,才可能跟上这个世界的变化节奏。工作八小时是穷人的特权

- 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富豪70%以上都是通过近十年来挣的钱,而不是继承来的。

- 在美国人口前0.01%的那些人,年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大部分的收入也是来自工资和商业,而非来自纯资本投资。

美国的中产阶级华人对美国的福利制度分十分抱怨很多没有工作的人,拿着补贴,却生活的比他还舒服。这些中产华人常常支持共和党,要求减税。凭什么让我们这些工作养你们这些不工作的?

就凭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把钱送给穷人,有利于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利于经济增长。Livingston的《反节俭》提出,消费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道德上,都未必不如工作。

经济学有个常识,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他把获得的利润一部分再投资出去,扩大生产,比如雇佣更多的工人和提高技术,这样不但自己可以在未来获得更大利润,还刺激了就业。根据这个理论,美国共和党执政期间投资收入的税收低于工资之类的所得税。但是投资带来增长,这个理论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个假设:市场是无限大的。只有每一笔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能卖出去,不断投资才有意义如果市场已经饱和,有没有新的产品被发明出来,为什么还投资?

Livingston考察美国历史经济数据认为投资带动增长只在1919年之前成立,1920年以后,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自动化等因素,资本投入在单位产品所占的比重就开始下降,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私人投资。1900年,几乎所有投资都来自私人公司,而到2000年的投资大头均来自政府花费和个人买房。由于技术进步,成本不需要增加,生产率提高产出提高,结果就是利润增加,多出来的利润并没有投入到再生产中,而是被投到了房地产,股市和国外。

进入股市和房地产的钱就是泡沫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如果钱不这么借出去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去——剩余价值过大。

自1933年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经济又开始增长,罗斯福新政做的两件事来增加工人工资,首先联邦政府宁可赤字,也要办一些工程来创造就业,这种政府“投资”并不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而是拉动就业为目的。其次,罗斯福允许成立工会,这使得工人跟资本家讨价还价的能力变强了。再加上医保和退休金的福利增加,此后政府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给地方和联邦政府工作成了最快的就业渠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20%左右的劳动力都是政府雇佣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发生的石油危机,政客们开始研究新的增长办法,达成的共识是用减税的办法刺激私人投资(再一次)(里根搞的那一套)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好使的,但这一次的经济增长不是私人投资的功劳,如果仔细看数据发现1981从减税政策中获得最大好处的五十家公司,其后两年的投资反而减少了,换句话说,私人公司被减税之后,并没有把剩下的钱投到再生产之中,里根经济学真正的作用是通过扩大财政赤字的方法让消费者有钱去买东西。( 宋春歌:前面再说一种经济现象,政府通过减少企业税让企业有多余的钱去做投资,投资多了就会产生劳动需求,消费者就业,有更多钱,就能促进消费但是这些多余的钱并不是企业提高自身效益获得的,相当于政府的赠送,过两年政府提高税收,这种赠送就没了,企业就无法承担额外投资了。经济危机了,消费者和企业家都没钱,失去消费能力,政府为了让经济恢复,只能增加支出,比如修个路,盖个楼,整个花园,这就需要施工方来承包,挽就了那些盖楼的,卖花的,喷漆的,这些企业有活干了,就会招人,老百姓就有了收入来源,也就能花钱了。表面上看可能就是挽就了几个行业,可这些行业一般都涉及多个领域,一个就活,就能带动十个运转起来我:因为两年后,政府提税了,所以这五十家公司才放弃继续投资 对不?宋春歌:表面原因是这样。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两年前投资增加对自己其实是额外负担,只不过因为财政的补贴,看不出来。两年后外在力量减少了,自然无法负担额外费用。我:你刚刚说里面被带活的那些行业里面必定有提高经济效益的企业吗,换句话说,这里面一定有企业创新吗?宋春歌:卖花的有人买花了,他就有钱了。假设他之前欠买衣服的100,而卖衣服的没这个钱生产不了。这钱一还,不就活了两个嘛,以此类推)

但不论如何,里根政策使得工资所占比重在减少(宋春歌:因为企业钱多不是因为自身经济效益提高了,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员工创造的价值,他自然就不会涨工资,也不多分股利,奖金之类的。再加上经济不景气,企业减工资也是正常的),资方所得所占比重在增加(宋春歌:最后公司可以分配的利润叫净利润。是用收入减支出,这个净利润会很大一部分给投资方。工资少了,支出少了,投资方比重就大了)。但是为什么到了90年代经济仍然增长?因为有三个因素抵消了工资减少的效应:

第一是社会福利等转移支付继续增加。

第二是美国家庭越来越不爱存款,继续扩大消费

第三信用卡越来越普及,借贷消费成了普遍现象。

这样Livingston讲诉了一个不是投资,而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故事。他又整合了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学。

马克思的理论说:任何商品都有两个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人们进行生产和商品的买卖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升值和存款。这个阶段被马克思称为”简单商品循环” C代表商品,M代表钱,这个循环就是C-M-C,资本主义出现之后,人们把交换价值,也就是获得更多金钱,当成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商品循环变成了M-C-M.所以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思维较之前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所有工资都花光了,当月光族,他就会受到众人的鄙视;而如果一个人把钱用于购买各种理财商品投资出去,不花钱专门等着升值,他就会受到众人的尊敬。

但是马克思的理论还是基于把私人投资当成经济增长的动力。1930年凯恩斯《货币论》提出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那些既没有用于再扩大生产,也没有用于给个人股东分红的剩余利润。凯恩斯也主张消费促进经济。

于是,livingston对这个物质极大的时代提出四个论点

- 产生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剩余价值,增加私人投资已经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应该靠消费带来增长。

- 为扩大消费应该搞财富的再分配,比如增加社会福利。

- 投资应该社会化。决定一个项目是否上马不应该只看其能带动多少利润应该,应该全社会一起评估它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追求使用价值。

- 花钱是道德的,消费文化是个好东西。

基于消费促进增长这一点,我们的思维应该再次转变,我们可以把花钱,举债消费,和接受社会福利,都视为道德的。

Livingston还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消费其实比那些纯粹以挣钱为目的的工作更好。人工作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而消费是追求使用价值。衣服买回来就立即失去交换价值。买衣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换取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就凭这一点消费就比工作光荣:为增加社会效益而牺牲自己的金钱。从一个只知道赚钱养家的工人变成一个消费者,这其实是对人的提升,他开始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就这个机制就足以给社会增加爱心,我们消费很多情况下是纯粹出于精神上的追求往大的说是追求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这就是灵魂的升华。所以在消费文化更发达的地区,人们更有同情心。

其实是消费文化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美国民权运动。本来爵士蓝调摇滚,这些黑人音乐只在南方的少数地区存在,再加上其艺术形式比不上古典音乐,入不了上层社会之耳,也就成不了主流。然而二十世纪以来,品味没那么高的普通民众有钱成为了消费者,这时候正好出现唱片。黑人音乐才迅速传播开来,对黑人来说,这更意味着整体形象提升再加上媒体的广泛报道,黑人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到1980年超级碗上黑人拍的广告,黑人文化正式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现在还有谁敢歧视黑人音乐还有谁歧视黑人?马丁路德金这样的英雄人物当然有功,但是,他给她带来的机遇则是消费者。

消费文化还可以解释更大的社会变革Livingston 认为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东欧消费者也想要牛仔裤,流行音乐之类的现代商品,想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艺术,而计划经济政府满足不了他们,苏联式经济体制的重大缺陷,就是把利润过多地用于再生产,而不是用于消费。后来当选捷克总统的哈维尔,有一篇文章叫《无权者的力量》,根本就是一篇消费文化宣言。苏联政府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虽然政府也进口很多东西,但当人们看到西方电视节目的时候,他们就想要更多,结果一点点小危机比如食品价格上升,就会导致大灾难。

但推崇“反节俭”会不会导致资源不足而导致环境崩溃?但Livingston真正推崇的是使用价值,今天很多政府项目已经是投资社会化,不是单纯追求盈利,而是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可是如果不让钱,也就是市场去支配的资源,你这个“投资社会化”到底能否有效运行,Livingston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论证。还有一点,把财富再分配——对富人收更多的税给穷人这一招也不能无限使用。在美国排在前10%的富人,已经承担了过半的联邦税。但是提出消费文化是个好东西。

总结:所谓消费文化,其实是人类历史上平民的一次进步。过去无论文化科学,艺术还是政治,大多进步都是精英推动的,升斗小民整天为基本的生存条件奔波对身外之物没什么兴趣,普通人在原始社会是奴隶,在封建专制社会是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人,换句话说都是给别人干活的角色。而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给普通人带来一个新角色: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普通人不必被压迫就有话可说,它们不仅仅作为劳动力被社会选择,他们也做选择。他们的喜好,决定哪种艺术能够流行,哪种科技能够壮大,以及哪个精英能变成富豪。他们变得有思想有个性,他们追求能取得别人认同的使用价值,并因此把同情心推动用于社会进步。

也许消费文化是不是表现得比较庸俗,也许消费者泛滥的同情心还时不时把政策搞坏,但是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只要有more ——更多的物质,教育和休闲时间,世界必将进化到人人都是贵族的那一天,消费文化才是真正的庶民的胜利。

瑞士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怎么样的?

瑞士是极为重视劳工福利之国家,作息时间均制度化,员工每年除一般例假日外,尚享有四至六周之带薪休假(长短视年龄而不以年资而定),每年年底并加发第十三个月薪为年终奖金(试用期间按规定亦应依照比例发给)。

此外,雇主并须依规定负担员工第一及第二退休保险费,以及失业保险费、子女补助费、工作意外保险费、保险公司行政手续费等费用之半数(合计约为员工月薪毛额13%至15%左右),故员工每名子女可由各邦政府发给100至260瑞郎不等(各邦所规定之数额不同)之子女补助费。

瑞士人的平均收入在全球名列前茅,平均月工资4000多瑞士法郎,相当于2万多人民币。即便是瑞士连锁超市的最低级售货员,每个月也能挣上3000瑞士法郎。此外,瑞士的社会福利制度相当完善,瑞士人一旦参加工作,雇主就必须为其建立社会保险账户,未雨绸缪,为他储蓄养老金。

瑞士人似乎对挣钱没有大的兴趣,放着大钱不想不挣的大有人在。由于拥用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瑞士人生活都悠然舒适。

扩展资料

瑞士联邦(德语:SchweizerischeEidgenossenschaft,法语:Confédérationsuisse,意大利语:ConfederazioneSvizzera,罗曼什语:Confederaziunsvizra),简称“瑞士”(英语:Switzerland),是中欧国家之一,全国划分为26个州。瑞士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欧洲屋脊”之称。伯尔尼是联邦政府的所在地。

瑞士历史上曾有雇佣兵制度,后来才改采武装中立。11世纪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1291年8月1日,乌里州、施维茨州和下瓦尔登三个州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中秘密结成永久同盟,此即瑞士建国之始。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此后瑞士从未卷入过任何形式的战争。1848年制定宪法,设立瑞士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但同时也参与国际事务,许多国际性组织的总部都设在瑞士。

瑞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全球最富裕、社会最安定、经济最发达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国家之一。其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瑞士还是世界上最为稳定的经济体之一。其政策的长期性、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的保密体制使瑞士成为避税投资者的安全避风港。由于拥有发达的金融产业,服务业在瑞士经济中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瑞士词条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k19126499204@163.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