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能数码 > 正文

欧阳修《采桑子》拼音版 欧阳修《采桑子》拼音版八上

智能数码
日期·2024-10-10 09:15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与赏析

西湖风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么下阕进入第三层。“无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词人的目光由前而下,由眺望而凝视:船前无风无浪,湖面水平如镜,轻舟恰似在琉璃之上飘然滑动,丝毫不觉舟船的移动前行。这是视角向视船前水面而带来的真实感受,词人似乎暂时摒弃了周围的一切,注目凝视着这一特写镜头,全身心沉浸在静谧超脱的境界之中,获得了独特的美感享受。突然,船桨击水,船边漾起一脉细浪,惊动了近处沙洲上的水鸟,掠岸飞起。“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结拍两句,是全词的一层,承静景而写动景,在幽静的画面中注入了动的活力、动的意境和韵味,大有辞尽意不尽之妙。我们仿佛和词人一起,悠然的目光随着水禽矫健的飞翅,渐渐地移向远方的绿水蓝天。鲜丽。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不停的管弦乐声。那风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铺成的田野,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啊!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本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欧阳修《采桑子》拼音版 欧阳修《采桑子》拼音版八上欧阳修《采桑子》拼音版 欧阳修《采桑子》拼音版八上


欧阳修《采桑子》拼音版 欧阳修《采桑子》拼音版八上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后,被政敌弹劾,贬知滁州。四年后,即皇祐元年(1049),由扬州改知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年四十三岁。出于对颍州人情风俗淳朴和西湖景色秀美的挚爱,同时也鉴于宦海风波的险恶,“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思颍诗后序》)。次年离颍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约挚友梅尧臣买田于颍,以作退居准备。时隔廿二年之后,即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的欧阳修终于致仕,退归颍州私第,安度一生中的一年。这时间,他饱览西湖之胜景,畅然于清风明月之嘉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创作了十首“聊佐清欢”的组词《采桑子》。每首首句末尾都有“西湖好”三字。形成了这组词统一的主题和形式。

本篇是组词的首,写春日泛舟游赏西湖所见的美景。颍州西湖,在汝阴西北,是颍河会诸水汇流之处的水泊,长十里,广三里,风光秀丽,当时与杭州西湖齐名。起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旨,直抒赞美之情。透过“轻舟短棹”四字,在激发人们浮起形象画面的同时,又轻松自然地表达了词人悠然自得的兴致。而“西湖好”三字,在直抒胸臆的朴素语言的表层之下,正凝聚着词人对西湖的全部的爱。接着,一泻而下,分四层具体描绘轻舟游湖时所见的美好景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先从视觉状写目中之所见。词人身在舟中,眼眺前方,只见“春水绿如蓝”的湖面绵延不断,迎面而来,岸边春草如茵的长堤,飘来阵阵清新的芳香。词人为这诱人的绿色和春光所包围,不禁悠然陶醉了。“隐隐笙歌处处随”,又进一层,从听觉来写泛舟时的情景。词人正为西湖春色而目驰神荡,耳旁又不断传来阵阵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声,隐隐约约,忽有忽无,仿佛是为词人游湖助兴,仿佛是为自然美增添流动的旋律。同时,这短短七字,又巧妙地从侧面暗写游人之盛,点染了游春时节的氛围。

闲雅处,自不可及。(许昂霄《词综偶评》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退居颖州,不但个人在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从「 来拥朱轮」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

采桑子原文: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欧阳修是湖中别有天。 诗词作品: 采桑子 诗词作者:【 宋代 】 欧阳修 诗词归类: 【送别】

求《采桑子》欧阳修,的全文解释?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古诗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翻译赏析

《采桑子·荷花 欧阳修开后西湖好》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前言】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这首诗描写了夏季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上片,把荷花,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下片,写畅游荷塘,饮酒听曲,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

【注导读:《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释】

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旌旗:古代旌旗仪仗。

③幢:古代的帐幔。

④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⑤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⑥笙:簧管乐器。

【翻译】

【赏析】

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 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词中二三句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则是从听觉写“西湖好”,这一句从侧面告诉读者,游湖之人何止醉翁。描绘出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秋荷所导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

全诗诗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代表词作[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译文2】

【译文3】

百花凋落后西湖依然美好,满地落花残红,漫天飞絮蒙蒙,垂柳轻拂栏杆整日吹着轻风。

笙歌唱罢游人纷纷归去,这才觉得春去楼空,慢慢放下窗帘,见双燕归来疾飞在细雨中。

【评点】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求《采桑子》诗词及鉴赏

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诗词作品: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诗词作者:【 宋代 】 欧阳修 诗词归类: 【追忆】、【感慨】、【怅惘】赏静态的闲淡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表现出词人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游人去”与“双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风格空灵、淡远。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鉴赏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澈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与赏析

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本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注释: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后,被政敌弹劾,贬知滁州。四年后,即皇祐元年(1049),由扬州改知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年四十三岁。出于对颍州人情风俗淳朴和西湖景色秀美的挚爱,同时也鉴于宦海风波的险恶,“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思颍诗后序》)。次年离颍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约挚友梅尧臣买田于颍,以作退居准备。时隔廿二年之后,即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的欧阳修终于致仕,退归颍州私第,安度一生中的一年。这时间,他饱览西湖之胜景,畅然于清风明月之嘉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创作了十首“聊佐清欢”的组词《采桑子》。每首首句末尾都有“西湖好”三字。形成了这组词统一的主题和形式。

本篇是组词的首,写春日泛舟游赏西湖所见的美景。颍州西湖,在汝阴西北,是颍河会诸水汇流之处的水泊,长十里,广三里,风光秀丽,当时与杭州西湖齐名。起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旨,直抒赞美之情。透过“轻舟短棹”四字,在激发人们浮起形象画面的同时,又轻松自然地表达了词人悠然自得的兴致。而“西湖好”三字,在直抒胸臆的朴素语言的表层之下,正凝聚着词人对西湖的全部的爱。接着,一泻而下,分四层具体描绘轻舟游湖时所见的美好景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先从视觉状写目中之所见。词人身在舟中,眼眺前方,只见“春水绿如蓝”的湖面绵延不断,迎面而来,岸边春草如茵的长堤,飘来阵阵清新的芳香。词人为这诱人的绿色和春光所包围,不禁悠然陶醉了。“隐隐笙歌处处随”,又进一层,从听觉来写泛舟时的情景。词人正为西湖春色而目驰神荡,耳旁又不断传来阵阵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声,隐隐约约,忽有忽无,仿佛是为词人游湖助兴,仿佛是为自然美增添流动的旋律。同时,这短短七字,又巧妙地从侧面暗写游人之盛,点染了游春时节的氛围。

闲雅处,自不可及。(许昂霄《词综偶评》

欧阳修《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原文及翻译赏析

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原文: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翻译及注释

注释 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2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3富贵浮云: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4二十春:作者由离任颖州到退休归颖,正好二十个年头。5辽东鹤: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或指鹤。唐杜甫《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硅。」。6城郭:比喻人事沧桑。7触目:目光所及。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颖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颖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颖,以便日后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颖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颖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颖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赏析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颖州的这段经历。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颖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归来恰似辽东鹤。」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事见《搜神后记》。

「城郭,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这三句紧承上句,一气直下,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这里活用典故,改成「城郭,触目皆新」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逼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颖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颖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

此词以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颖州及归颖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但这词在晚唐 五代 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特别是下片,运用故典。化用成语,一气蝉联,略无停顿,完全是清新朴素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这种清i疏隽朗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词有明显影响。

采桑子原文注音版本及翻译

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采桑子原文注音版本及翻译如翻译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满地绿阴人未知,微寒,细雨空濛。题“西湖好”等标出每首词所突出的各自特色。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

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

“采桑子四”的拼音是什么?

1、棹(zhào):一种划船工具,形状如桨。西湖:这里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

采桑子四的读音为[cǎi sāng zǐ sì]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辛弃疾、朱敦儒、欧阳修、冯延巳、柳永、晏殊、晏几道、苏轼、吕本中、纳兰容若、等相关文学大家先后以采桑子为词牌作诗词。

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编辑

【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李煜】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辛弃疾】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英尽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天上人】采桑子·元宵

【纳兰容若】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采桑子·重阳

【纳兰性德】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

【李少白】采桑子·古井[8]

【纳兰性德】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字

参考资料

[宋]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赏析

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仁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它既像是颖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宋]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2、逶迤(wēi、yí):弯曲而长的样子。

3、琉璃滑:形容流水清澈透明像玻璃一样光滑。白居易《泛太湖书事》诗:“碧琉璃水净无风。”

4、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涟漪:水波纹。左思《吴都赋》:“濯明月于涟漪。”向注:“涟漪,细波纹。”

赏析:

本篇是欧阳修歌咏颍州西湖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首。关于写作这十首《采桑子》的心态和目的,作者在冠于组词之首的《西湖念语》中这样说道:“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旁若于无人。”由此可见,这些小词都是他以旷达的胸怀和潇洒的态度流连光景的即兴之作,每一首都是他对颍州西湖的自然风光“欢然会意”时的产物。这十首词好就好在,它们虽然都是写同一个西湖,但每一篇都有各自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特色。诚如近人夏敬观所说:“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引夏敬观评六一词)本篇描写西湖的恬静明丽和作者湖面泛舟的舒适之感,并通过这种描写表现作者这个“闲人”的闲雅风度。全篇向读者展示出这样的“有我之境”:在碧波长堤、水平如镜的湖面上,先是笙歌隐隐,接着桨声阵阵,惊起沙禽,平静的气氛一下子被打破,醉翁欧阳修轻舟短棹,由远而近地缓缓出现了……作者似乎只是客观地写景,而没有做什么自我描写,但主人公那一副自赏、自得其乐的悠闲之态,却活灵活现地凸现在画面上。由此可见作者善于通过特定境界的展现来进行自我表露的艺术功力。所以许昂霄《词综偶评》称赞本篇说:“闲雅处,自不可及。”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则点评其造境之妙道:“下阕四句,极肖湖上行舟波平如镜之状。‘不觉船移’四字,下语尤妙。”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k19126499204@163.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