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脑手机 > 正文

草船借箭是什么结构 草船借箭的结构梳理

电脑手机
日期·2024-10-10 09:05

走进课堂——《草船借箭》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改写的,讲述了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借箭”的故事。《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记叙了武松打虎的故事。《猴王出世》节选自《西游记》,主要写了一块仙石孕育出的石猴发现了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讲述了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组课文意在带领学生走进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草船借箭是什么结构 草船借箭的结构梳理草船借箭是什么结构 草船借箭的结构梳理


草船借箭是什么结构 草船借箭的结构梳理


此外,《草船借箭》课后的“阅读链接”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原著片段,《景阳冈》课后的“资料袋”提供了原著的相关介绍,学生走进古典名著,感受它们的魅力。“交流平台”对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作了归纳和小结。“词句段运用”一方面让学生回忆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语句意思的经验,巩固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猜人物”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把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产生的感想写下来,意在学生回顾读过的文章或书籍,关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与感受,并清楚地表达出来。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阅读整本的古典名著,意在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阅读,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减轻其畏难情绪,让阅读变得顺畅。本单元的课文,从根据名著改写的现代文到原著节选,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并提示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猜测大致的意思,再接着读下去。

整体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可以适度结合相关的影视资源,也可以创设多种方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讲故事、演课本剧,让阅读古典名著变得更有趣味。还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全面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避免拔高要求。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除了《草船借箭》是根据原著相关内容改写的以外,其他三篇均是原著节选,有些语句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地读,能读下去是关键,尽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古典名著中的一些难理解的语句,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大致猜出意思即可,不需要细究,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所有的语句。对古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在这一阶段也不必深入解读。

各部分教学要点:

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各部分的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应上好单元导读课,深入阅读导语页,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通读单元所有板块的内容,使学生对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地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再品析重点语句就能水到渠成。

《草船借箭》是根据元末明初的长篇《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学生围绕“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可以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而围绕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景阳冈》选自元末明初的长篇《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教学本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先讲一讲这个故事。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测不懂的语句的意思,大致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脉络,说书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学生学习武松打虎的经过,并用自己的话对这段情节进行详细复述。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生交流对武松的看法。,通过“资料袋”了解《水浒传》的大致内容及有关人物,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本课教学主要是学生“理解”,不要求学生“运用”。

《猴王出世》选自明代的长篇《西游记》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猴群玩耍的时候,因为敢于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主人公孙悟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学时可以先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或借助相关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时,大致猜出意思后就继续往下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红楼春趣》选自清代长篇《红楼梦》第七十回。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长大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教学之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或是播放影视作品《红楼梦》片段,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认识,产生阅读兴趣。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插图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大观园内众人放风筝的热闹场景,进而交流对宝玉的印象。然后,通过“阅读链接”,让学生对放风筝这一活动有进一步的感受,体会民俗文化的传承。

本单元口语交际以”怎么表演课本剧“为话题,针对表演形式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个小学生课本剧表演的视频片段,学生思考如何选择课文,包括故事本身是否适合表演,情节是否丰富、人物性格是否鲜明、是否便于改变成剧本、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也包括表演的场地和人数是否充足、服装到道具是否便于准备等,通过任务驱动,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才足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此外,还要提醒学生,无论是对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的设计,还是对服装、道具的准备,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这需要小组成员提前排练,团结协作、默契地配合。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读后感”,意在让学生学习清楚地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教学之初,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部分,针对教材中提到的三个例子,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感想,再学生举一些其他例子,说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确定习作内容后,引发学生思考读后感可以写哪些内容?一般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要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相对简略?教师归纳总结时让学生明白:写读后感可以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大致内容,再详细写自己读后的感想,清楚、具体地表达读后的感想是本次习作的重难点。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写读后感不是对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的泛泛而谈,而是要有针对性,选择自己印象深、感触深的地方来写。完成习作之后,可以选择几个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分享,师生共同评价,对习作内容进行再次修改润色。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主要是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教师在新课时应该合理地将这些方法设计到教学中去。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积累更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词句段运用”中的题可以通过学生结合影视作品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如”榜文”的大致意思就是贴在墙上、类似于告示一样的东西。还可以通过拆分词语、逐字理解的方法,知道“货”“郎”分别是什么。第二题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借助影视作品等,猜测词语的大概意思。第三题要猜出三句话分别描述的人物谁,并说明理由。这就要求学生弄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两者相互参照,结合起来理解就容易多了。如诸葛亮十分儒雅,所以用“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来描写他的外貌特征;号称“齐天大圣”的美猴王孙悟空则是威风凛凛,“身穿金甲”“头戴金冠”的人物形象。

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背诵古诗《鸟鸣涧》,感受山中春夜幽静而美丽的景色。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反衬,营造了动静相间、静而不寂的意境,表现出诗人闲适、恬淡而又愉悦的心境,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快乐读书吧”安排的读书活动,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但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开展阅读活动前,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学生回顾阅读方法,作好阅读,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进度并相机指导;学生读完后,还应组织读书交流活动,适当学生进行更加丰富、深入的阅读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读整本的古典名著是有难度的。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避免拔高要求,不必让学生挖掘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剖析书中的人物形象等,学生能带着兴趣读下去是关键,只要能坚持读完、大致读懂就可以了。

《草船借箭》全文结构清晰,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悬念,扣人心弦。

课后的“阅读链接”编排了《三国演义》原著第四十六回中的片段,内容与课文第8-9自然段相对应,意在搭建从现代文到原著的桥梁,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并学生交流阅读古典名著的初步感受。

本单元除了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引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草船借箭》是一篇根据原文改写而成的现代文课文,阅读难度不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拓展《三国演义》中另外两个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旨在通过几个故事的勾连,使学生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入地认识人物、了解人物,初步懂得怎样去看待古典中的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想读更多的三国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重点: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

1.能通过关键语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课时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单元导读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单元主题:走进古典名著。单元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2.你知道古典名著都有哪些吗?

3.是的,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四大名著。

4.你对《三国演义》有哪些了解?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和故事?(“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

5.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与智慧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的故事。

6.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本课生字词。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3.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到的?你能按顺序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吗?注意说清主要人物和事件。

起因:周瑜很妒忌诸葛亮,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

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第三天夜里,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在大雾漫天时把船只开向曹军水寨,曹不敢轻易出兵,只叫手射箭,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箭。

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4.谁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弄清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有没有同学跟老师一样产生了疑问:周瑜为什么要设计陷害诸葛亮呢?(课件出示东汉末年的历史概况、草船借箭发生的背景)

(三)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明白了“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故事中,周瑜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充分展示了他们两个人的个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学习。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其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诸葛亮、周瑜这两个人物。

(二)学习人物描写部分,感受人物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想一想他的内心活动,说说他有什么特点,再把你的想法批注在旁边。

2.全班交流。

3.说说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特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了解周瑜……)

4.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猜测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对这个人物有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再读课文,去了解周瑜这个人物。

5.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人物的内心活动。

6.全班交流。

7.你觉得周瑜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小心眼、妒忌有才能的人、阴险……)

8.刚刚在读课文的时候,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曹和鲁肃这两个人物?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9.全班交流。(鲁肃:忠义守信,答应的事都能做到;曹:小心谨慎)

10.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句描写,从中我们也能看出鲁肃和曹的特点。

(三)拓展阅读,进一步认识人物

1.请同学们默读“阅读链接”,画出原文片段中不理解的语句,找出课文中与之对应的内容加以理解,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大概意思。

2.比较原著与课文,你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3.(出示《群英会蒋干中计》《借东风》)这也是赤壁之战中的两个小故事,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这两个故事,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全班交流。

5.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曹军和蜀、吴可谓是用足了计谋。在这精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继续认识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

6.请同学们关注故事中对诸葛亮、周瑜的描写,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了解人物,说说他们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7.现在你对周瑜这个人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8.周瑜这个人物既有优点,又有不足,实在叫人又喜欢又讨厌。

9.读了这些片段之后,你对诸葛亮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10.看来,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想象人物的内心,进而认识人物。

(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顾一下,我们用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法、做批注阅读法、圈重点词句阅读法、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

2.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又形象的呢?(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作业:

1.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仿照本文的对话形式,写一组人物对话。写完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注意学习组内同学的对话描写。

2.阅读《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是什么结构的词

带有反义词的词语:进退、来回、高矮、大小、长短,方圆、黑白、新旧 、明暗 、天地 、出入、 阴阳、贫富

带有近义词的词语:奇异、奇怪、 漂浮、 特殊 、虚假、 遥望、 微弱 、消灭

ABAC::碍手碍脚、毕恭毕敬、呆头呆脑、多才多艺、独来独往 无影无踪、无缘无故、无忧无虑

ABAB:商量商量、检查检查、凉快凉快、放松放松、溜达溜达、清醒清新、休息休息

我做过的,应该不用在课文中,因为文中没有.我曾在课堂作业本中做过,没事的.

草船借箭是偏正短语吗

草船借箭是偏正短语。

草船借箭 [ cǎo chuán jiè jiàn ]

释义:三国典故,表现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出处: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用法:褒义,谓语。

典故:

三国时期,曹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要造好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课文分析

根据我国古典历史《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毒辣。“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脱脱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让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狭窄。一心想陷害诸葛亮,却给自己不仁不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明里共商军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问。“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学生不要推却。”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还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阴险毒辣之心昭然若揭。

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当周瑜询问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说“只要三天”,“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表明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伎俩,胸有成竹,将计就计。诸葛亮的胆识更表现在他的神机妙算,而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人”,他深知周瑜的气量狭窄,阴险狡诈,所以借箭的对周瑜是守口如瓶;他深知鲁肃的忠厚诚实,大胆请鲁肃帮忙准备“借箭”用的船只和物品,并请鲁肃随行“借箭”,好回来后如实向周瑜汇报借箭经过;他深知曹生性多疑,谨小慎微,借箭时才故意虚张声势,引曹军放箭,自己放心笑饮美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通晓天文地理”,“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表明诸葛亮早料到此时会“大雾漫天”,适合借箭。借箭成功后敢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是因为他深知“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曹军“要追也来不及了”。

三、语言运用,精炼传神

课文中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是通过精炼传神的对话描写反映出来的。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性格特点。两人说话时的表情、心理活动不着一字,但周瑜一本正经却心怀鬼胎,官腔十足却步步紧逼;诸葛亮投其所好顺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陈仓等内心活动,都通过他们的精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课文中只有一次写道诸葛亮的“笑”,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五这样大,曹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文其他地方都是写“诸葛亮说”,只有这儿写“诸葛亮笑着说”,诸葛亮笑谁?笑他什么呢?颇耐人寻味。联系前后文琢磨,他可能是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友善的笑;笑曹生性多疑,不敢轻举妄动,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笑周瑜心胸狭窄,阴谋落空,这是一种得意的笑;笑自己料事如神,借鉴成功;更笑自己神机妙算,挫败周瑜,这是一种胜利的笑。这可谓“不著一字,尽得”啊!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k19126499204@163.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