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脑手机 > 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特点

电脑手机
日期·2024-10-10 09:07

您好,今天小深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特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特点


1、1、《记承天寺夜游》展示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对名利的淡泊!同时,表达了他豁达,善于排解的心境。

2、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4、2、附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10、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1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12、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13、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14、【赏析】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15、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16、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17、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18、3、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19、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杰出的大家之一。

20、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21、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k19126499204@163.com 删除